影片《巴彥岱》劇照。圖為當地人將“沙發”當成資本主義批鬥的對象,伊犁的那種生活氣息沖淡了“文革”氣質。 《巴彥岱》劇組 攝影片《巴彥岱》劇照。 《巴彥岱》劇組 攝
  中新網烏魯木齊11月19日電 題:尋找支撐普通百姓活著的信念
  作者 賽娜·伊爾斯拜克
  影片《巴彥岱》以主人公“老王”在上世紀六七十年代在伊犁的歲月為背景,展現文革背景下超乎族際間的博愛。這是一部具有人文色彩的電影,至少可以平靜的講述故事,不再靠濃烈色彩或是花哨特效,不再憶苦思甜,不再控訴,不再苦大仇深,而是用內斂的方式,暗流涌動的方式,溫情的方式,去沉澱那個苦難。
  文革時期,老王舉家遠走他鄉從北京來到巴彥岱,與當地維吾爾族百姓同吃同勞動,結下深厚的感情。由新疆維吾爾自治區黨委宣傳部、伊犁哈薩克自治州委宣傳部、伊寧市委、市政府和北京南海影業公司、中國新聞社新疆分社等聯合拍攝的影片《巴彥岱》講述的就是這樣一個平淡無奇卻又震撼人心的故事。電影將主人公與當地群眾相濡以沫的情結表現的生動、感人、溫暖。
  曾經看過許多表現文革的電影《陽光燦爛的日子》、《活著》、《芙蓉鎮》、《霸王別姬》、《歸來》等。文革背景下的電影在新疆是鮮見的,可謂是一種探索。影片中沒有描寫文革時代人們狂熱的批判、打砸、傷人的場面,沒有通過扭曲人性或抹黑歷史渲染悲情。主人公老王家裡的“沙發”具有鮮明的象徵意義,人們將“沙發”當成資本主義批鬥的對象,影片以黑色幽默的方式消解了文革的殘酷。伊犁的那種生活氣息沖淡了“文革”氣質,在當地人看來,觀點派別,是官家的事,住房吃喝老婆孩子,才是自己的事。
  在當地普遍流傳的一個故事:大街上,兩個維族幹部騎著車遇見了,二人推車至馬路牙子邊扶車敘談,互相握手摸鬍子。一個人問另一個人“你的觀點是什麼?”另一個回答:“我,保皇!”另一個人點點頭,說:“我,造反!”然後二人笑著告別離去。維吾爾族人有句諺語:“人生在世,除了死以外,其他全都是塔瑪霞!”“塔瑪霞”就是玩耍、休閑的意思,是一種自然而然的生活態度,一種略帶游戲的精神。正因為有這樣一個生存環境,才保護了老王,使他成為不幸中的萬幸。《巴彥岱》讓人們知道,新疆這片土地的人們對待苦難樂觀向上的生活態度,親情、愛情、忍耐、和解是支撐一個普通百姓活著的信念。
  《巴彥岱》的美學形式剋制、冷靜、朴素,一切為了還原時代而努力,將濃烈化作平淡,試圖讓形式為內容服務,創造出本真的生活質感。通過故事情節、人物刻畫、電影畫面、民族音樂等講述那個時代,讓人感動落淚的同時,也讓人感到溫暖,是部治愈系電影。尤其是影片結尾,老王要離開巴彥岱,老鄉舉辦麥西來甫送別,老王與鄉親們共舞同醉場景,把人物當時內心複雜的情感表現的淋漓盡致,令人感動,呈現給觀眾最真切的感受。
  在那樣一個困難的年代,淳樸善良的各族同胞給予“老王”關懷照顧和保護,詮釋了人性的溫暖。無論時代如何變化,新疆各族人民仍將秉承相互尊重、相互學習、相互幫助、相互信任的優良傳統,共同創造幸福美好的生活。
  作者系新疆文聯理研室副研究員  (原標題:電影《巴彥岱》觀後:尋找支撐普通百姓活著的信念)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zn95znwluk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